基礎課程教學目標與內涵

銘傳大學通識教育分成正式課程非正式課程潛在課程三部份,並實施一套兼具基礎、核心與均衡多元選修之課程模式,目前正積極發展課程中。

  通識教育正式課程分為「基礎必修課程」(16學分)與「通識選修課程」(12學分)。

  • 「基礎必修課程」包括人工智慧概論(4學分)、中國文學鑑賞與創作(4學分)、應用英文(8學分)、運動與健康(體育) (0學分)、服務與學習(0學分)。
  • 「通識選修課程」則分成人文、社會及自然三大領域,各領域又包括核心課程(6學分)與延伸課程(6學分)。
  • 「非正式課程」則有通識文化走廊、通識悅讀會及通識電影院。
  • 「潛在課程」則包括藝文活動、參觀訪問、競賽活動、社團活動及志工活動等。

各領域教學目標與規劃內涵

  • 人工智慧概論

本課程為人工智慧之入門課程,以簡單無撰寫程式碼之方式,藉由課程講授之範例與相關成果影片,提升學生學習人工智慧之興趣,並經由實例操作與練習,引導學生了解人工智慧現今之應用與優勢。

1.人工智慧與資料科學簡介
2.人工智慧的基本觀念與資料處理之方法
3.人工智慧的開發平台介紹
4.機器學習簡介
5.深度學習概論
6.人工智慧之應用

  • 人文領域:

  為實現銘傳大學通識教育厚植學生人文素養、開拓文化視野之宗旨,人文領域通識課程之設計,在使學生能夠對人文學科擁有基本認知,並具備理解、批判、分析的能力,將所學有系統地整合與應用,進而對社會、人文、自然等領域之相關聯,建構宏觀的視野及微觀的覺知。

  為使學生認知歷史與文化、明辨價值與事實,特別以文化關懷為基礎,並旁及行為實踐的面向,規畫「世界文明」、「華人歷史與文化」、「道德推理」、「藝術與美感」等四門核心課程;此外,作為一個現代人,每位學生也必須有能力透過哲學、宗教、文學、藝術等領域之結合,深化人在時間中的地位以及對萬物的感知,進而豐潤美感與心靈、落實生命價值之終極關懷,於是規畫下列延伸課程「近代世界的形成」、「區域文化專題」、「現代中國的變遷」、「台灣開發與轉型」、「音樂與生活」、「舞蹈創作與欣賞」、「人與宗教」、「生死學」、「經典選讀」、「音樂欣賞」、「攝影藝術欣賞」…等。

  • 社會領域:

  為實現銘傳大學通識教育培育學生成為有能力且有意願積極參與公共事務的現代公民之宗旨,銘傳大學社會領域通識課程之設計,即在使學生能對當代社會之基本組成原理、公共領域之運作原則有切身領會與適切掌握,對他者存在之必要與價值能樂於尊重且有能力與之溝通以促進彼此成長。

  鑑於公民、民主、法治、國家、市場與多元社會等個別概念本身及其間相互關係實為構成今日公共領域之基本要素,使學生對其中任一概念及其與其他概念間關係有基本認知,確為引導學生具備上述能力與素養、達成前述目標之適當入門階。因此,銘傳大學社會領域通識教育乃規劃以「民主與法治」、「國家與市場」及「公民與多元社會」3門課程為其核心課程。除了具備基本認知與相關素養,要成為優質公民,學生至少還需能對當代社會所面臨的一項關鍵議題具備相當認知與分析、批判能力,因此,銘傳大學社會領域通識教育又規劃以下延伸課程供學生選修:「社會問題分析」、「職場倫理」、「休閒與流行文化」、「媒體識讀」、「全球化與本土化」、「親密關係」、「性別與影像」、「國家發展與人權」及「智慧財產與社會發展」…等。

  • 自然領域:

  為實現銘傳大學通識教育增廣學生知識視野以養成其認識自然、尊重自然的智能與態度之宗旨,銘傳大學自然領域通識課程之設計在培養學生進行科學探究所需要的能力,建立學生有關物質與生命世界的科學知識,俾能應用於生活中,增進人群之福祉;知識之成效乃與方法俱進,故更當激發學生的邏輯與批判思考能力,以奠定科學思維及數理計量分析之基礎,於是規劃3門核心課程: 「物質科學」、「 生命科學」、「 邏輯與批判思考」。科學知識常為其他學術研究之典範,透過與人文社會學科整合的課程期能深化學生的專業技能,更令其能建立完善而通達的宇宙觀;科學研究本身也需要自我反省與批判,尤其調節它所引發的人性衝突與永續發展問題,更為今日世界當務之急,於是進一步規劃下列延伸課程:「科學與人生」、 「現代科技與人類文明」、「醫學與健康」、「 生物科技概論」、「 科技及專業倫理」、「台灣環境生態」、「綠建築與環境設計」、「台灣空間資料與資源分析」、 「環境保護概論」、「環境與人」、 「認識星空」、「環境變遷與永續發展」、「綠能科技概論」…等。